當地時間2014年12月25日,印尼班達亞齊,穆斯林婦女參加祈禱活動,悼念海嘯遇難者,紀念印度洋海嘯十周年。據悉,2004年12月26日,印尼亞齊地區發生里氏7.9級地震並引發印度洋大海嘯,引發高達30公尺的海嘯,造成沿岸國家近30萬人死亡,50多萬人無家可歸。
  中新網12月26日電 據香港《文彙報》報道,印度洋大海嘯發生10年過後,各國雖已投放大量人力物力設立預警系統,但仍有“重大缺口”,據預測按照目前防災措施,如再發生大海嘯,僅10%有望存活。
  今天(26日)是2004年印度洋海嘯10周年,在當年12月26日,印度尼西亞西岸發生里氏9.3級地震,觸發海嘯衝擊印度洋多國,造成逾20萬人死亡。當時印度洋並未設立海嘯監測或預警系統,各國對突如其來的災難猝不及防。
  10年過去,各國雖已投放大量人力物力設立預警系統,但聯合國警告系統仍有“重大缺口”,難以給予鄰近震源或海岸地區居民足夠時間避難,安全網亦未有覆蓋部分偏僻地區。
  海嘯後,澳大利亞、印度尼西亞及印度共同成立印度洋海嘯警報系統(IOTWS),為28個印度洋國家提供海嘯警報。印度尼西亞與德國合作成立的德國印度尼西亞海嘯警報系統(GITEWS),更被視為當前全球最先進預警系統之一。科學界對海嘯的關註亦有所提升,據估計全球目前至少有1000名海嘯科學家,是2004年的10倍。
  若再受襲 僅一成人存活
  然而,海嘯預警系統仍難算得上完美。新加坡地球觀測研究所總監西爾在近20年來,一直研究區內地震和海嘯,他稱設置傳感器只是防災最簡單一步,如何改善基建減少傷害、教導人們安全避難才是關鍵。他的研究團隊預測,印度尼西亞西蘇門答臘省首府巴東在2040年前會遭遇大型海嘯來襲,按照目前防災措施,40萬可能受影響的居民中僅10%有望存活。
  美國地質調查局太平洋科學中心海洋學研究員賈菲指出,預警系統的用意是讓民眾有更多時間避難,對於距離震源較遠、有數十分鐘至數小時準備的國家十分有效,但對震源附近地區幾乎是毫無意義,因為居民根本走避不及。賈菲提到,即使防災制度先進如日本,在“311”大地震時依然造成龐大死傷,主要原因是當局趕不及通知和安排沿海居民避難。
  研探測儀器 不如建避難所
  西爾認為,各國政府應把投放在探測儀器的資金,改為在高危地區興建臨時避難所,或是教育居民如何應對天災和有序撤離。科學期刊《自然》就此提出一個很好的反面例子:在海嘯中受重創的印度尼西亞亞齊省,其對開海域在2012年曾發生8.6級地震,當時民眾沒按指示有秩序地前往避難設施,反而驚慌爭相開車逃走,造成交通大擁堵。幸好當時地震只引起小規模海嘯,否則後果不堪設想。
  國際社會在南亞海嘯中學到的另一個重要教訓,是法律繁文縟節很易成為國際賑災和重建的障礙。自印度洋海嘯以來,亞太區至少12個國家就此作出改善,例如印度尼西亞修改有關國際社會協助應對國家緊急狀況的守則;去年受超強颱風“海燕”吹襲的菲律賓亦放寬入境條例,讓運送國際援助物資的工作更順暢。  (原標題:海嘯預警系統仍有不足 若再來襲恐僅一成人存活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f42mfkzm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